(一)刺参的地理分布
刺参属温带种,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浅海,包括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中国北部沿海。在我国北部沿海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大连、旅顺、长海沿海和绥中的止锚湾等地。其中以长海县的大长山、广鹿、獐子,海洋诸岛沿海的分布数量较大。河北省的北戴河也有刺参分布。山东省长岛县、龙口市的龙口湾和桑岛、莱州市的三山岛、蓬莱、烟台、威海、荣成、即墨、青岛、胶南、日照石臼所,直到日照与连云港交界的前山岛均有刺参分布。前山岛是刺参自然分布的最南端。
(二)刺参自然分布区的生态环境
北起辽宁省的长海县,南到日照市与连云港市交界的前山岛,在我国北方沿海虽然有刺参分布,但其分布仅仅是若干个“点”。其中捕捞价值较高的并不很多。这主要取决于海区的生态环境。生态环境对刺参适宜,则一般有刺参分布;生态环境对刺参非常适宜,则刺参分布密度大,产量高;生态环境对刺参不适宜,则无刺参分布。那么,刺参自然分布区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呢?
刺参是定居性动物,且移动速度很慢,不像游泳动物那样快速迁徙,更不像洄游动物那样远距离洄游,因而对栖息环境的依赖性很强。
1.水温 刺参适宜的水温为5〜18°C,最适宜水温为10〜17°C。水温达到17.5〜19°C,对成参的正常摄食和消化吸收已经开始造成不利影响。水温上升到20°C,刺参开始陆续夏眠。消化管开始萎缩。水温超过20°C,幼参虽然不夏眠,甚摄食量仍然较大,但消化吸收率却开始下降。水温超过23°C,对其生长即造成不利影响。水温超过30°C,体重非但不增长,反而呈下降趋势。虽然在人工生态环境中,刺参可以适应30°C以上的高水温,但水温较高,20°C以上的高水温持续时间长,无疑对刺参的生长不利。水温是影响刺参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。在刺参自然分布的海区,水温很少超过26°C。
2.潮流和风浪 刺参自然分布区多位于潮流畅通,流速缓慢,风浪较小的浅海和内湾。有些海区有涡流和往复流。
3.水深 刺参多分布于水深15米以内的海区,分布水深可达35米以上。刺参在同一海区的分布水深与年龄有关。幼参多分布于浅水区,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重、体长增加,逐渐向深水区移动。这种生态习性与某些贝类、虾类是相同的。
据调査,在潮间带,刺参的体壁重为2.5〜22.5克,平均9.6克,在水深4.5〜6.0米处,体壁重为17.5〜102.5克,平均45.8克,在水深9.0〜10.5米处,体壁重为37.5〜207.5克,平均87.9克,在水深12.0〜13.5米处,体壁重为102.5〜187.5克,平均150.0克,在水深13.5〜15.0米处,体壁重122.5〜232.5克,平均为180.6克(崔相,1957)。
据黄海水产研究所调查,水深1.7米处,体重85克以内的小个体占70%,其中体重55克以内个体占50%,体重176克以上的个体则没有发现。在水深7.2〜8.2米处,体重126克以上的个体占90%,体重85克以下的个体仅占10%,体重55克以下的个体则没有发现。不同海区潮间带刺参的体长和体重可能有一些差异。据笔者调査,威海小石岛海区潮间带刺参的平均体长为14.5厘米,平均体重39.4克;远遥海区潮间带刺参的平均体长为10.7厘米,平均体重34.5克。这可能与海区的生态环境和刺参分布密度不同有关。但潮间带刺参的体重大部分都在50克以内。
4.底质 刺参是底栖动物。底质是其栖息的直接空间,因此,对其分布非常重要。据调査,含泥量超过20%的底质很少有刺参分布。含泥量超过27.8%的底质,则无刺参分布。底质的含泥量在10%以下,底质中以沙砾为主,泥沙混合,沙粒较大,细沙和粉沙含量少,则适宜刺参栖息,刺参的分布密度可能较大。底质中有机质含量较高,硫化物含量很少,也是适宜刺参分布的一个条件。
底质中有礁石或大型海藻、大叶藻是刺参分布必不可缺少的条件。礁石是刺参的天然渔礁。其作用有三:为刺参提供隐蔽和栖息场所;有利生物饲料的增殖;形成局部涡流,有利于有机颗粒沉降。大型海藻和大叶藻亦有类似的作用。
刺参对某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,当暴风雨来临之前,常常躲到礁石下或草丛中的隐蔽处,待风浪过后,再爬出来觅食。夏眠时,更需要潜伏于礁石下或草丛中。
形态不同的礁石对刺参的栖息效果有明显差别。形态各异,大小不等,交错排列,形成很多缝隙、孔洞的礁石,效果好。平板状礁石和巨峰状礁石,由于表面光滑,少缝隙,无孔洞,不具备或很少具备渔礁的三个作用,一般很少甚无刺参分布。
5.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水面、单位时间绿色植物,包括底栖硅藻、浮游植物、大型海藻、大叶藻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能力。一般来说,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是浮游植物,故一般都把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作为初级生产力。刺参虽然难以摄食浮游植物,但其食物归根结底是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。在刺参分布的海区,特别是刺参分布密度大、产量高的海区,初级生产力都较髙。
6.刺参分布区的其他生物 在刺参分布区除了浮游植物和底栖硅藻分布数量较大之外,还常常有马尾藻、鼠尾藻、大叶藻、石花菜等绿色植物,有的分布数量还很大。在动物中常常有海星、海胆、鲍、马蹄螺、藤壶等底栖动物分布。一些岩礁鱼类也有一定分布数量。
(三)刺参的食性及摄食生态
1.食性 刺参是杂食性动物。解剖发现,其肠道内含物有以下物质:
(1)微小生物 主要有底栖硅藻、浮游植物、原生动物、小型桡足类、螺类及双壳贝类的幼体和幼贝。
(2)有机质碎屑 主要有大型海藻、大叶藻碎片、虾蟹类蜕皮壳碎片及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。
(3)类 前苏联学者发现,刺参消化道中的数量比周围环境沉积物中大得多。是沉积物食性刺参的主要食物。刺参能量需求的70%以上来自。刺参幼参附着基质上的数量往往较多。
(4)泥沙、沙砾、贝壳碎片等。
此外,刺参还可以直接从周围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机物。
刺参摄取的食物颗粒一般比较小。据报道,刺参咽喉石灰环的直径约为体长的1/10。直径大于刺参体长1/10的颗粒难以被摄食。有人在刺参的肠道中发现1.5厘米*0.7厘米的贝壳和甲宽4〜5毫米的稚蟹多达37尾。
刺参对食物的选择性差。摄食时,常常是泥沙俱下。刺参摄食的泥沙与其栖息环境的底质基本是一致的。体壁重2.5克以下的幼参消化道内食物除少量泥沙外,多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。随着个体增大,消化道内食物中泥沙的比例随之增加。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少,对刺参的生长显然不利。有人认为,像刺参这样食性的动物,所划分的是栖息场所而不是食物资源。
2.摄食方式 刺参以触手摄取食物。摄食时,触手先是充分伸展,黏附和抓取食物,然后触手收缩,将食物送人口中。刺参靠触手摄取海底表层的食物。摄食深度通常可以达几毫米,体长2〜3厘米的幼参即能摄取表层3〜4毫米深处的食物。刺参移动缓慢,活动范围小,摄食的范围很有限。
3.摄食量 据崔相报道,刺参摄取的食物经消化吸收,从肛门排出,需要21小时以上。其消化道一昼夜间可充满饵料1.14次。另据报道,在实验条件下,刺参对天然饵料的消耗量为每克体重每昼夜1.40克。据笔者观察,刺参对不同饵料的摄取量有一些差別。如果饵料以藻类碎屑为主,蛋白质含量较低,则刺参摄食量较大,粪便粗而散。如果饵料以小型螺类、蟹类的碎屑为主,蛋白质含量很高,则刺参摄食量明显变小,粪便细而黏。
刺参摄食昼夜不间断地进行,经常处于满腹状态,但夜间的摄食量大于白天,约占日摄食量的79%。
水温是影响刺参摄食量的重要因素。水温适宜,则摄食量大;水温不适宜则摄食量减少;夏眠时则不摄食。刺参的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,在成参表现得特别明显,而且个体重量越大,表现得越明显。在幼参表现得则相对不够明显,而且个体重量越小,表现得越不够明显。
刺参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,与消化管重量的变化是一致的。
(四)刺参的生长
关于刺参的生长,国内外虽然有不少测量数据,但差异较大。这一方面是由于刺参在不同的生态环境(例如饵料多少、适温期长短、分布密度等)中的生长速度不同,即使在同一生态环境中,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;另一方面,刺参的年龄鉴别比较困难,体长的测童也难以准确。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刺参的寿命为5〜6年。前苏联有的学者则认为,刺参的寿命为7〜8年。这可能是由于环境不同形成的差别。
据日本学者的测量数据,刺参年龄满一年,平均体长为6厘米,平均体重为15.5克,平均体壁为9克;满2年,平均体长为13.3厘米,平均体重为122.4克,平均体壁重为80克;满3年,平均体长为17.6厘米,平均体重为307.1克,平均体壁重为175克;满4年,平均体长为20.8厘米,平均体重为472.5克,平均体壁重为260克。从这一数据来看,满一年的刺参体长和体重似乎较小。据笔者测量,满1年的刺参体长为12.75厘米,平均体重为36.92克。据隋锡林的调査结果,满1年刺参,平均体长为10〜11厘米,体重60〜80克。据前苏联学者在彼得湾的测量结果,1〜7龄刺参的体重分别为:27±9克、75±21克、135±27克、184±21克、232±25克、272±11克、305±13克。
(五)刺参的夏眠
当水温上升到20°C以上时,刺参迁移到海水较深的礁石和草丛处,潜伏于礁石间和草丛中,用管足紧紧地吸附于礁石,不食亦不动。待水温降到20℃以下,重新出来活动和摄食。这种现象称为夏眠。
不同年龄的刺参夏眠时的水温不同。当年的幼参不夏眠。1龄、2〜3龄及其以上的刺参,夏眠的临界温度分别为24℃、23℃、22℃。
水温是夏眠的决定因素。夏眠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温。山东沿海海域的夏眠期为6月下旬(夏前后)10月初(寒露前后),100〜110天。黄海北部大连沿海海域刺参的夏眠期为8月中下旬10月末(霜降之后)。
夏眠期间,消化管萎缩成细线状,最粗处尚不到1毫米。
(六)排脏与再生
刺参受到强烈刺激,会把内脏(消化道、生殖腺、呼吸树)排出体外。这种现象称为排脏,俗称“吐肠”。刺参排脏后,如果环境恢复正常,排出的内脏还可再生。
刺参的再生能力很强,不但排出的内脏可以再生,将其切成几段,每段仍有可能再生为一个完整的个体。刺参的身体切断后,由于无法从体外获得营养物质,体壁的重量大为减少。各段的再生并非都能顺利进行。有的甚伤口不能愈合而死亡。各段的再生能力也有差别,体后部的再生能力强于体前部。如果将刺参纵向切开,则不能再生。
提示:海参官网是行业权威网站,海参鉴定真伪、价格评估、购买试用装,开店加盟、批发、学习交流,请加晓静微信号:13889481795
